第一百一十九章-《神道仙游传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皇帝不好忽悠。

    好忽悠的皇帝,大部分都做了亡国之君了。

    而千百年来,皇帝都是将天下当做私产的。

    皇权所至,无论土地还是百姓,理论上都是归皇帝所有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儒家所谓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,率土之滨,莫非王臣。

    无论实际上做不做得到,但至少儒家的理论是这样的。

    所以,周易的话语里不但不乏私心,而且简直就是其心可诛。

    而将流民送往海外,可不光光是一个皇帝心胸是否容得下的问题。

    更牵扯到了儒家的一些基本伦理。

    比如忠孝,以及华夷之辨之类的事情。

    但周易的私心真的没有恶意。

    所以周易能坦坦荡荡地说出来。

    因为周易相信,天启不是崇祯,应该还没有被儒家那套忽悠瘸了。

    只要皇帝还清晰,就因该知道:天灾人祸之下,流民若是留在大明,除了饿死,就只剩下造反一条路可以走了。

    无论是那一条,都是意味着累累的白骨,如海的冤魂。

    无论是对大明,还是对流民来说,都没有好处的。

    而大明到了那个时候,还如何能坐得稳天下?

    如果是换了充满理想主义的崇祯来,说不定这一场见面早已经不欢而散了。

    因为让流民出海,或者说,将流民送出海外,就是在让他们脱离父母之邦,生养之地,在儒家看来,无疑是极大的政治不正确。

    在儒生们看来,所有的抛弃父母之邦,而不任由他们控制压榨的人,不安心做一个“安安饿殍”的百姓,都是不忠不义的海外弃民,最好任由外国人杀光了更好。

    这也就是为什么所谓的天朝,会任由着西方殖民者屠杀海外华民不闻不问的原因之一。

    当然,这也只是之一而已。

    明朝至少口头上还是准备谴责的,再加上力不能及而已。

    而到了满清,却是就差给对方送锦旗了。

    因为死的都是汉民。

    但天启皇帝却是一个懂得尊重现实的皇帝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皇帝,所谓的文韬武略不重要,勤俭不重要,甚至连所谓的“仁慈”也不重要。重要的懂得现实,知道轻重,明白厉害,晓得利弊才重要。

    对于皇帝来说,什么都是假的。唯有江山才是真的。

    要怎么才能坐的稳江山。

    那就是给老百姓一条活路。

    老百姓活不下去了,怎么可能不造反?

    或许刚开始的时候,天启还没想到这一层,但慢慢地,天启皇帝终于回过味来了。

    “神君莫非真的算到我大明无药可救了么?”天启皇帝轻叹了一口气,颇有些彷徨第问道。

    “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损不足而奉有余。天道恒远而人道弥新。这边是王朝更迭的原因所在!”周易说道。

    “天道即人道,人道却不是天道。既然大明不能损有余而补不足,自然会有天道补之。”周易摇着头,打断了天启皇帝的幻想到。

    “不患寡,而患不均,不换贫,而患不安啊”周易苦笑着摇了摇道。

    “那空虚道长辽东一行,若是成功,可能挽回我大明国运?”天启皇帝问道。

    “生机一线罢了!”周易苦笑着摇了摇头道。

    打铁还需自身硬,没有辽东,还有西北的。

    “生机一线啊!”天地皇帝苦笑了一声。

    “若无空虚道长,内忧外患之下,大明或许一线生机也没有了!”周易一脸严肃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也是,有一线生机,总比没有好!”皇帝点了点头,脸上却丝毫不见放松地说道。

    “我若答应,神君能否给朕一个承诺!”朱由校沉思良久,才缓缓地出声道。

    “什么承诺?”朱由校问道。

    “若天意真不在我大明,以至大明将终,神君居海外之地,可否庇护朕之子孙一二!”朱由校也不知道到底在想什么,突然说出来这样一句话来道。

    其实,朱由校不该说出这一句来的。

    但作为皇帝,没有人必他更清楚大明的问题有多严重的。

    刚登基的天启皇帝何尝不是雄心万丈,试图中兴大明。要不然,哪来的东林党“众正盈朝”?

    可理想是理想,现实是现实。真正当朱由校弄清楚了局面之后,才知道局面有多糟糕。

    要不然,朱由校何苦把“魏忠贤”放出来?从而背上一个“千古昏君”的骂名?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