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五千三百八十五章 重赏之下有勇夫-《东晋北府一丘八》

     book chapter list     玄武的心中一动,沉声道:“这军权回到士族的手中,又作何解?现在可是北府军将校,京八党的天下,刘裕怎么可能允许我们以前的士族掌军的情况再次出现呢?”

    白虎平静地说道:“因为现在刘裕面临的最大问题,就是以前的这种准军户体系的枯竭,大晋南渡立国百年来,说白了,靠的就是淮北的山寨强人,京口的南下流民,还有荆州雍州的关中豪杰南下与荆州本地的兵马,这些是大晋真正能打的强兵,强蕃,民众也有习武之风,可以说,跟以前秦汉时期的关中老秦,六郡良家子,有异曲同功之效。”

    青龙点了点头:“是的,你说的准军户,就是这个道理,能打的军队,往往是从这些地方招募,尤其是淮北山寨和京口老铁,他们是不用交赋税,也不用服役,只要在有战事时从征应招就行,只不过,他们打赢了是有赏赐的,还会有官职的晋升,这点比起军户时期的曹魏,要强了很多呢。”

    白虎点了点头:“但这些的基础,在于有源源不断的南下流民,那些因为北方的战乱,或者是胡虏贵族,汉人豪强地主的压迫,无以为生的百姓,会集结成流民集团,分批南下,只要能躲过一路的追杀,成功地到达淮北,那本身就是有相当强战斗力和组织度的军事集团,从开国时的郗鉴,苏峻等流民帅,到后面的魏咏之,檀凭之,孟昶这些人,都是这种性质。跟曹操的军户制,有相似之处,因为青州黄巾,同样是在乱世中能存活下来的武装集团,本身就证明了战斗力。”

    朱雀笑了起来:“所以,我们用这些能打能杀,有战斗经验的人,构成了大晋征兵的主体,国有事,淮北强人和京口老铁就征兵组军,在江北地区作战,不让胡骑能看到长江,百年来,一向如此,尤其是淝水之战,其实真正核心的作战力量,还是这一两万淮北和京口人,刘裕就是其中一员。”

    白虎正色道:“是的,但是这种征发模式,现在已经有了变化,因为北方的战乱,渐渐地结束,从刘渊起兵作乱,或者说从八王之乱开始,北方中原打了几十年的仗,一度是城头变换大王旗,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,长期处于分裂与战乱之中,也就是前秦时代短暂地平安了几年,但随着淝水之战,前秦崩溃,关中的后秦和关东的后燕,又是打了近二十年的仗,在这个时期,虽然北方民不聊生,但对我们大晋却是好事,因为有源源不断的北方汉胡军民,被迫南下,可以说,他们才是淮北山寨,雍州豪强,京口老铁这些地方的真正兵源呢。”

    “可是,自从北魏入关灭燕,后秦一统关陇,拿下中原之后,北方原来同时并存的多个势力,现在基本上只剩下了两家,而柴壁之战之后,后秦和北魏又握手言和,现在北方基本安定,没有大的战事,百姓也难得地休养生息,百年战乱后,北方的汉人豪强和普通百姓,也渐渐地接受了给胡人统治,自己保留一定自治权力的这种模式,反抗和起义比起几十年前,少了很多。尤其是我们灭了南燕,取得青州之后,想要过河南下投奔我们的河北流民,更是几乎没有了。虽然我们大晋的地盘大大增加,但一个不好的后果就是,淮北和京口的兵源,枯竭了,甚至离开这些地方的人,远远要比现在迁入这些地方的人要多呢。”

    青龙的眉头一皱,说道:“所以,现在淮北和京口的后备兵源没了,因此必须要考虑重新的选兵模式了,你是这个意思吧?可是不是征服了青州,灭掉南燕后,有鲜卑族人吗,为何不能从他们中间建立新的军户,组建一个骑兵集团呢,我看这回建康之战中,那些虎班突骑的表现就很好,在后来追杀天师道部队的时候,也是前锋主力呢。”

    白虎摇了摇头:“最好别让鲜卑人保持单独的部落建制,听命于原来的酋长和渠帅们,这个原因大家都明白,五胡乱华的惨痛教训就是夷狄不是不可以收留,但一定要拆散,为了眼前的这点打仗时的兵源的好处,就让蛮子继续按原来的部落进行生活,那最后就是他们只听命于自己的酋长,渠帅,而不会服从朝廷官吏的管理,一旦天下有变,这些酋长们起了反心,那就会再来一次大乱,所以,我们宁可不要鲜卑人当兵,也要把他们编户齐民,融入我们大晋的汉人之中,至于那些个骑兵部队,我们以后统一在百姓之中征召骑士,进行训练便是,但不要特意地强调非鲜卑人不可以当骑兵,实际上,我们自己的骑兵也一点不差呢。”

    玄武点了点头:“我赞成白虎大人的看法,胡人以后可以征召,安抚,但要把他们变成汉人百姓才行,包括是那些天师道的教众,投降之后,也要尽量打散,迁居安置,不能让他们之间再形成串连,不过白虎大人,你说以后要重新回到征兵制,就是从大晋各地的百姓之中,抽丁从军?这会不会让战斗力下降得太厉害啊,要知道大晋各地这百年来,都不会有京口,淮北这些地方的习武民风啊,大多数人是觉得交了税,服了徭役就可以了,并不愿意给征发打仗呢。”

    白虎微微一笑:“玄武大人不用太过担心,想想淝水之战,想想京口建义,想想建康保卫战,只要开的条件足够优厚,既有重赏,又有高额的抚恤和战胜后的升迁,所以整个吴地的庄客佃户们,都起了心思,争着要从军呢,并不是他们觉悟有多高,也不是他们有多爱这个大晋国,只是因为他们盘算了一下,打了仗后的好处可比继续种地要多,加上老东家肯放人,肯照顾好他们的家人,就算战死了也不会剥夺他们的妻儿送给别人,这才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,安心从军,后面的五六万北府军,就是这么来的,所谓重赏之下,必有勇夫,如是而已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