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60章 一个时代结束了(这章后半部分写的贼精彩!七千字章)-《我在锦衣卫负责抄家的日子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刘文泰是个并不高明的阴谋家。

    常风和杨一清一番查访,发现《王天官传》竟遍布京城的书铺、书摊。

    这反而好查了。

    大明印刷图书,书封上都要写明负责印刷的书堂名。书堂就相当于后世的出版社。

    《王天官传》虽写的是“陕甘长安堂印”。常风却认为,这样大规模的印刷一定是在北直隶当地。

    常风跟杨一清讯问了几个书铺掌柜,皆供认这一批书乃是京城里有名的书堂,日新堂印制送来的。

    二人来到了顺藤摸瓜,扮作打算出书的文人,来到了日新堂。

    日新堂内,一位坐案先生正在跟一个富商攀谈。常风则跟杨一清排在富商身后。

    坐案先生滔滔不绝:“只要交一百两银子,就可以把您的诗词付梓,传之后世。您就成了响当当的文人骚客!”

    弘治朝一百两银子的购买力,大致等于后世的十万块。

    后世大部分书籍都是自费出书,费用差不多也是十万块买书号送三千册精装印刷。

    只要肯出钱,就算小学生作文照样能够出版成册。

    不肯出钱,对不住,就算你有莫、余之才,也没人给你出版。

    几百年了,出书费用都差不多。真的是很良心!

    常风听到这话眉头紧蹙。他一直认为有才学的人作的文章才能结集出书。

    万万没想到,只需百两银子就能付梓。

    那富商满脸堆笑:“一百两银子,买个文人骚客的名头,实在是划算的很!”

    说完富商就从袖中掏出一张百两的银票:“书啥时候印好?”

    坐案先生答:“得等四个月。您要是加急,就另付百两。一个月就能雕版付梓。”

    富商笑道:“我不急。没必要另付那么多银子。那四个月后我来取书。”

    坐案先生送走了富商。问常风和杨一清:“二位先生也要出书嘛?”

    常风给杨一清使了个眼色。

    杨一清直接亮明了刑部郎中的腰牌:“刑部的。”

    坐案先生大惊失色:“刑刑部?”

    刑部的办案手段虽不及锦衣卫狠辣,但对老百姓来说,同样属于沾上必倒霉的存在。

    杨一清道:“去,把你们东家叫出来!”

    不多时,日新堂的东家刘锦文来到了常风和杨一清面前。

    在遍地大人物的京城,刘锦文只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。

    但这个人却在出版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他几乎以一己之力在大明建立了商业化出版模式。

    刘锦文始终是个见过世面的人。平时没少给京城的文官们出书,跟不少高官打过交道。

    他朝着常风、杨一清一拱手,不卑不亢的说:“二位大人找小的有何贵干?”

    常风直接把那本《王天官传》放在了桌上:“此书是伱们书堂出的吧?”

    刘锦文拿起来看了看:“是我们出的。”

    常风问:“什么时候出的。为何书封上印着陕甘长安堂,而不是京城日新堂?”

    刘锦文答:“是这样。一个月前,一个人找到了我们日新堂。说要出两千两白银,加急印刷五千册《王天官传》。”

    “他要求书封上印‘陕甘长安堂’。地方上的书堂印力不足,托我们日新堂印书是常事。我便答应了下来。”

    常风连忙问:“找你们印书的人是谁?”

    刘锦文答:“是我一个远房堂弟。”

    常风闻言眼前一亮:“远房堂弟,也姓刘吧?叫什么?”

    刘锦文如实答道:“刘文泰。他现任太医院判之职。”

    常风万万没想到。这案子查的不费吹灰之力。

    他更想不到的事,此事的善后事宜比查案过程难得多!

    他吩咐刘锦文:“你看看这本《王天官传》中,细数数有多少大逆不道之言吧!”

    刘锦文仔细的看后,大喊一声:“刘文泰害我!二位大人,他来找我时,给银子很痛快,又是远房堂亲。我就没留意内容,让下面人抓紧印了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吩咐他:“跟我们去一趟刑部。”

    进了刑部,杨一清没给刘锦文上刑。刘锦文是个规矩的生意人,供认不讳,在供状上画了押。

    常风看过供状,长舒一口气:“刘文泰参劾王部堂的罪名有三。只有第一条诽谤先皇有实证。”

    “有这份供状在手,足够替王部堂洗刷冤屈了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道:“没想到这刘文泰这么蠢。丝毫不知掩饰。”

    常风附和:“没错。刘文泰就是个愚蠢的小人。走,我领你进宫面君!”

    杨一清听后一脸激动的表情:“面君?能否容我换上朝服、梁冠?”

    杨一清为官十九年,从未得到过单独面君的机会。

    面君对于常风来说是家常便饭。对于杨一清来说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。

    常风道:“好,我等杨主事。”

    大明最正式的官员着装是穿朝服,头戴梁冠。

    梁冠颇为讲究,公戴八梁;侯、伯、驸马、一品官戴七梁;二品官戴六梁。依次递减。

    杨一清是正五品,戴三梁冠。

    杨一清洗了脸,换好了朝服、三梁冠,收拾妥当,来到常风面前:“劳烦常镇抚使带我入宫。”

    常风看了看杨一清。心中暗笑:杨老兄换上朝服、梁冠,还是比虎子难看啊。

    都说人靠衣装马靠鞍,这话在杨老兄身上不管用。

    二人进了宫,来到了乾清宫大殿面君。

    他们跪倒在弘治帝面前。

    弘治帝是第一次见杨一清。他命道:“杨一清,抬起头来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这一抬头不要紧,吓得弘治帝一缩脖儿。

    弘治帝察觉到自己在臣子面前失礼了,只能从言语上找补:“啊呀,杨卿真是奇人异相。”

    不愧是大明天子。情商就是高。

    低情商:长得比狗还难看。

    高情商:奇人异相。

    杨一清道:“多谢皇上夸赞。”

    一旁的常风强忍住笑:皇上哪儿是夸你。

    此番查办弹劾案,杨一清是负责人。常风只是在名义上跟随他观政。

    杨一清禀报了此案的来龙去脉。

    弘治帝听后点点头:“果然是栽赃。我就说嘛,老王恕不会干这种糊涂事儿。”

    “杨一清,你们刑部立即缉拿刘文泰。跟都察院、大理寺会同审问清楚,定出罪名。”

    杨一清叩首:“臣遵旨。”

    弘治帝有些好奇:“杨一清,你是哪年的进士?”

    杨一清答:“臣是成化八年殿试三甲第九十五名,赐进士出身。”

    弘治帝差异:“为官十九年,还只是郎中?”

    杨一清苦笑一声:“禀皇上。臣不长进。”

    常风替杨一清说起了好话:“皇上。当年殿试时,本来先皇御览文章后,给杨郎中定的一甲第二。”

    “后来殿前回话,因杨郎中奇人异相。先皇将他定在了三甲九十五。”

    弘治帝心中了然:原来是因为长相丑陋导致科举、仕途不顺。

    弘治帝有意考考杨一清。问:“你在刑部主管北直隶刑名。你认为北直隶刑名有何可取之处,又有何不足之处?”

    杨一清简明扼要,条理清晰,对答如流。在短短一刻时辰内,将北直隶刑名状况全部介绍给了弘治帝。

    弘治帝万分满意:“卿之才不止一个正五品郎中。你先下去吧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