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文官并非人人皆恶。 正当锦衣卫忙着清查官员不法情事,积蓄力量准备给予文官集团致命一击时。一个位高权重的文官,主动来到了锦衣卫. 来的人是户部左侍郎,陈清。 陈清,与大明开国元勋合浦侯陈清同名,虽是文官,却是武人的豪爽性子。 他时年六十八岁。乃是天顺八年进士。他为官四十一载,从知县做起,一步一个脚印坐到了户部左堂。 陈清在户部总督仓场事。这是个了不得的差事。 所谓仓场,指的是通州粮仓、国库太仓。大明的钱和粮全归他看管。 陈清担任这个职位的时间并不长。只有短短半个月。他是在正德帝登基后,由内阁举荐调来户部的。 按照官场“是谁举荐,谁是靠山”的潜规则,他算是刘、李、谢的人。 陈清进得北镇抚司。 北镇抚使尤敬武拱手:“陈老部堂,久仰久仰。来鄙司有何贵干啊?” 陈清颇为傲慢:“你是何人?” 尤敬武答:“在下锦衣卫指挥右佥事兼北镇抚使,尤敬武。” 陈清毫不客气的坐到椅子上,瞥了尤敬武一眼:“我有件大案,要跟锦衣卫举发。” 尤敬武道:“大案?陈部堂请说。” 陈清拿起茶盅,喝了口茶:“你还不配接户部左堂举发的大案。叫有资格的人来。” 老陈这个牛鼻子,口气硬得很。 恰在此时,钱宁走了进来:“我当是谁呢。原来是陈老部堂。你跟敬武刚才所说,我站在门口都听见了。” “我是锦衣卫的指挥使,总配接你举发的案子了吧?” 陈清闭上了眼睛:“你也不配。” 钱宁皱眉:“陈部堂,这我就不明白了。你说来锦衣卫举发大案。又说我这个锦衣卫指挥使不配接这个案子。那你还来锦衣卫作甚?” 陈清道:“你不配,锦衣卫中有人配。叫常风来见我。” 钱宁心中很不是滋味。常风在名义上只是他的副手。老陈却说他“不配”,说常风“配”。 别看钱宁整天在常风耳边说什么“不管谁是指挥使,只要常帅爷活着一天,锦衣卫就姓常。”可在钱宁内心深处,还是渴望自己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锦衣卫大掌柜。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,钱宁只得命尤敬武找来了常风。 常风对朝廷文官的底细一清二楚。他知道陈清是文官中的异类。 大部分文官都是满嘴仁义道德,一肚子男盗女娼;嘴上造福黎民,心里升官发财。 陈清不同。他整天嘴上挂着仁义道德,心里想的也真的是仁义道德;嘴上造福黎民,心里想的也真是造福黎民。 这在文官中属于凤毛麟角的存在。 故而常风对陈清很是尊重,拱手道:“陈老部堂。” 陈清没有还礼,头也不抬的喝着茶:“我举发的这件案子事关重大。只能说给常都督一人听。” 常风虽是都督佥事,但依照官场称呼就高不就低的原则,陈清称他为“常都督”。 钱宁有些不高兴:“你真当我这个指挥使是摆设不成?我们帅爷日理万机。哪有功夫管你那些鸡零狗碎的事。” 陈清听了这话怒目圆瞪:“鸡零狗碎?我要举发的大案,事关朝廷财政大计!” 常风吩咐钱宁:“你跟敬武先退下吧。” 钱宁道:“帅爷.” 常风加重语气,重复了一遍:“退下!” 常风的态度让钱宁心里有些不爽。我给你当了十九年的下属。好容易职位升到你之上了,还是要听你吆五喝六 钱宁无奈,只得叫着尤敬武离开。 北镇抚司大堂之中,只剩下了陈清与常风两人。 常风道:“陈部堂,什么大案?请讲吧。” 陈清又喝了口茶,这才慢条斯理的说:“朝廷税收,分为物税、币税两种。物税即征收实物,譬如粮食、布匹、茶业等等。币税则是白银。” “抛开物税不谈,只论币税。先皇登基之初,大明两京十三省币税年收入为五十五万两。” “先皇在位十八年,币税收入年年增长。至先皇驾崩前,币税年收入为三百三十七万两。” “从朝廷不断增长的币税收入上,就能看出‘弘治盛世’四个字名副其实。” 常风道:“陈老部堂。我虽是武将,但也有举人功名,并非只知道打打杀杀的丘八。您说的这些,我都知道。” 陈清道:“你且耐心听我说完。先皇在位十八年,算下来,每年币税收入的均数为一百五十九万两。”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