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叶瑜然说道:“是这样的,这朱氏书塾不是办了好几年了吗?本来孩子们要是成绩好,就送到镇上去,可后来村里条件好了,我们也请了秀才老爷做先生,就没有再送。可这么多年过去了,总要检测一下成果吧?” “我的意思是,送他们下场试试。” “不管成绩如何,混一个考试经验也好。他们有经验了,先生有经验了,下回书塾就知道怎么做了。” “朱氏书塾是我们村子里自己的书塾,我们总要想办法把它办好吧?不试一下,又如何知道它会走成什么样子呢?” …… 听到叶瑜然这么一番话,朱里正、朱族长感慨万千。 想当初,朱家说要办这个书塾的时候,他们何曾想到会有今日? 叶瑜然当年提出要办这个的时候,是为了什么? 为了启蒙。 当时朱七才刚刚考出成绩,她家大宝、二宝也读了书,尝到了读书的甜头,就想带动村里的人。 考虑到大家条件不好,直接送到镇上启蒙不划算,便说在自家村子里办一个,正好他们家就有“启蒙”的经验,给村里的孩子启蒙够用了。 本来只是给孩子启蒙,但村里懂堆肥计划、水田种植法、间苗法的人不是不多嘛,朱家考虑到一个一个教起来麻烦,就搞了一个培训班,把村里人组织在一起学习。 顿时让教室得到了充分的利用,大人、小孩子都能排上。 再后来…… 从朱家出来,朱里正感叹:“你说,咱们这书塾里要真考出了什么童生、秀才之类的,那会是什么样子?” “那肯定不用说,那肯定是好事啊。这村里,谁不知道朱大娘会调教孩子?你瞧瞧她家那几个孩子,哪个站出来不是一表人才?我们啊……说到底,都是沾了人家的光。” “是啊,沾了人家的光了……”朱里正唯一遗憾的,大概就是他的大孙子朱财不是读书的料。 明明送进朱氏书塾里呆了一个学期,结果人家学了几个字,就不想读了,读不进去。 说自己那么大了,还跟一帮小孩子在一起,有些丢脸。 到了后面,大孙子朱财学了一手算账的本事,跑去跟人家朱五混了。 虽说没做出什么特别大的成绩,但现在也做了管事,也算人模人样了。 朱族长说道:“你家朱存挺努力的,应该能选上,说不定到时候还真给你考出一个童生什么的,让你好好高兴一回。” 朱里正笑了起来:“哈哈哈哈……就那小子?算了吧,那小子聪明是有几分,就是有些坐不住。倒是你家朱厚忠,老实沉稳,我听到好几句先生夸他。”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