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只是再提起过往,难免还是心中悸悸。 那些看不见生路的日子实在太难了。 有心急的听了越发心动,搓着手喊:“那给工钱吗?给多少啊?” 被强行打岔的人重新看向告示,一板一眼地念:“壮年劳力下地,一人一日可得三十文,妇人二十五文,老人十五文,孩子五文。” “试用十日,等十日期满试用合格的,便可在农场中长期留下,工钱人均上涨十文……” 告示上的字字句句被人逐一念清楚,旁边围聚而来的人听得一愣一愣的。 有人忍不住惊呼:“噫,这岂不是到了地里挥锄头,把安排好的活儿做好就能赚工钱?” “连孩子老人的劳力也算?真有这么好的事儿?” “李秀才你是不是看错了?这么好的事儿能是真的吗?” “怎么就不是真的了?” 李秀才不满地横了质疑的人一眼,指着告示说:“这就是这么写的,我读的一字不错!” “不信的话,管事的就在那边,你们直接去问啊!” 三又粮庄乐善好施的好名声已经打出去了。 每日数以千计的人到此乞粥,还有不少是从很远的地方拖家带口赶过来的。 每人一日一碗的米粥不多,可多出来的这一碗粥,说不定就能多保住一条命。 在绝境下,但凡有一丝机会都不会被错过。 因为没有人会甘愿就此死去。 管事的身边逐渐聚拢了打听的人,一经解释,立马就有人问:“啥时候能干活儿?” “对对对,你们粮庄现在要人吗?我家五口人今天就能干!” “还有我!” “我家老少全部八口人,做什么都行,给口吃的就可以!” 因为过了施粥的时间平静下来的十里粥棚,再度被沸腾起来的人声煮沸。 急着来问的人已经习惯了万事先排队的逻辑,人潮长长的尾巴出去一大截,前前后后响起的都是不绝于耳的说话声。 桑枝夏和徐璈在西北曾目睹过这一幕,神色较为平静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