守法公民第九章:秦馆问道-《沧海孤舟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老外华夏执教多年,听了叶子的话,很不服气。直拗的说道:“你们华夏古有三人行,必有我师的文化传承。我敬佩女士的才华,所以求教。可你为何要羞辱我?如果不说个明白,我要抗仪你对我的歧视!”

    国岚拉着许杰,悄悄问:“这老外发什么神经,没有人羞辱他啊!”司晴轻笑着说:“文曲泛指知识才学。但与古时的道相比较,逊色很多。因为古时的道指的是天地宇宙之道。正所谓道生一,一生阴阳。阴阳即是二,二者生万物。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只能算是文曲之辈。还有句俗语讲文曲人直,这个文曲就是个中性词。如果是在叶姑娘那句话星,就是贬义词啦。因此老外觉得是看不起他,所以才愤怒。”

    这吋有一老妇带着的一个八九岁的女娃,脆生生地说:“车同轨我知道啊,我爷爷教过我的。我说给这位大叔听听。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,各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,各地的马车大小就不一样,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。国家统一了,车辆还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,多不方便。从那时候起,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,使车轮的距离相同。这样,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。这叫做车同轨。”

    小姑娘所言乃是现在百科词条对车同轨的解释。

    老外连连摇头,“现代的卡车、轿车、货车就没有同轨,古代的马车,牛车,又不是轨道列车,为什么要同轨?”

    众人听后细想,也觉这种说法不通。最后把目光汇集在许龙章的身上,指望能杀一杀外国佬的气焰。那个意大利人也把目光看向老许。国开平笑哈哈的说,“授业者,师也!求师问道,岂有白来的?”老外二话不说,掏出一百美金双手奉上。国开平亳不客气,顺手接过。“懦子可教!这位许先生可是博士出身的史历大家,遇上他是你的福气!”旁人都想着看戏,几个带队的导游连忙凑过来,想学一手。一会工夫,铜车马周围就多了一圈的吃瓜群众。

    许龙章见事已至此,向老外拱拱手,便慢慢悠悠地开始讲述:

    车同轨,最早见于《礼记·中庸》:今天下车同轨,书同文,行同伦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载,依法度衡石丈尺,车同轨,书同文字。所以,车同轨,并不是嬴政的发明。

    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是“六尺”,出自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,衣服、旄旌、节旗皆上黑,数以六为纪,而舆六尺,六尺为步,乘六马。舆六尺、乘六马应指的是嬴政自己的车,而非天下所有的车。因此,那些认为秦时所有车辆的轮距都是六尺的看法,显然错得无可辩驳,但秦陵铜车马是四匹,与六马不符,应该另有原因。

    如果所有车的轮距是六尺,一尺约23厘米,六尺就是138厘米,古时的车轮在车厢两侧,这就限制了车厢宽度,估计也就120厘米左右,总体感觉,有点窄。

    嬴政的车宽六尺,1.38米,而驰道中间皇帝的专行道宽三丈6.9米,又好象宽得有点过分?嬴政全面接受了阴阳家邹衍的五德之说,数字里以六为单位,舆六尺,六尺为步,乘六马。注意,“舆六尺”,是指车厢六尺,车轮在车厢的两侧,轮距恐怕就得七到八尺了。“乘(读如剩)六马”,意思是拉车需要六匹马。

    而且,依凭目前发掘的几个点看,秦直道的宽窄不一,最宽58米,常规在30—40米之间,最窄的山地路段仅有10米。

    所以综合起来,这种解释车同轨似乎说不通。个人认为,车同轨、书同文、行同伦的“同”字,指的是一个标准体系,而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指标,比如,书同文,指文字书写规范的同一,即文字统一于小篆,至于每个字怎么写,还是各写各的,不能全是一个字吧?行同伦,指大家要遵守同一个伦理规范,但男人有男人的要求,女人有女人的规范,父亲怎么做,儿子怎么做,君王怎么做,臣子怎么做,都有各自的规范,不是所有人遵守的都是同样的规范。车同轨,并非所有车轮距离都一样宽,而是车轮距离符合一个标准体系,比如,皇帝的车,车轮之间距离是多少,有规定;大臣的车,有标准;拉人的车,有标准;拉货的车,有标准,这些标准并不是以前没有,而是各国标准不同,秦统一后,想来是把秦的标准体系推广到了全国,这才是所谓的车同轨。

    车同轨代表的应该是一个标准体系,轮距相同的车,其各种零件可能也是标准化的,有利于车辆维修。直道上每隔十里二十里,应该还设有路况维护工,出现了较深的、影响车辆通行的车辙,立即就会有人进行修补维护。特别是秦时法度严苛,有微误即要问责。筑路时用金属重物把路面夯实,且那时的车并不很普及,想要轻易压出车辙,恐怕也没那么容易。

    现存直道有车辙的地方多为关隘,应该是运输的货物非常沉重,通过的时候,山路很窄,各种货车遵循同一个标准,来回都是同一条道,经年累月,压出了车辙。
    第(2/3)页